查看原文
其他

张唐 · 苏州万科公园里:创意背后的精确性

炎炎 yanyan 炎炎and皮蛋趣看展
2024-08-30

★ ★ ★
这是YanYan公众号的第075篇文章
你好,我是YanYan,欢迎回来。

今天要和你分享的案例依旧来自张唐景观。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张唐的作品?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基本上可以代表国内"小尺度景观设计"的最高水平,直接向高手学习,肯定是条最快的成长捷径。

公园里项目位于苏州吴江高新技术区,是一个占地约15hm2的大型高密度居住区的展示区,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地产大区景观。展示区位于项目用地北端,占地约1.4hm2,于2016年建成。

场地紧邻吴江客运站,周边住宅区密布,但却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场地被一条车行道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侧的原有建筑围合出了场地东部的基本空间形态;西侧街角的一小块为永久开放空间,而剩下的部分是商业待建用地。

甲方最初的计划是将展示区建在未来的商业用地上,全部为临时性景观。但本着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原则,张唐建议:展示区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建设成本较高的永久性景观,未来可以作为商业景观继续发挥作用;另一个是建设成本较低的临时性景观,场地内的设施未来可以挪到居住区内,二次利用。

两部分景观的定位各不相同,永久性景观既要考虑到后期商业运营的需求,又要满足销售期间的使用需求。临时性景观则主要展示未来社区内部景观的生活场景

根据现场状况,张唐将场地分为东、西街角广场(永久)和儿童乐园(临时)三个部分。

以上是关于该项目的背景介绍,接下来我会和你依次分享项目的设计理念,各区域的设计内容,以及对应的设计细部。

需要坦诚声明的是,我既没有亲历这个项目,也不太有机会到现场考察,所以后文出现的照片和方案图,都是从公开或被公开的资料中获取的,我会在文末统一列明出处,纯粹为学习使用,无任何商业目的。

此外,我肯定不会比设计团队更了解该项目,因此后文内容主要是源于他们自己的解读,我不过是在他们思路的引导下,局部凸显了有意思的设计细节并夹杂了一点自己的感悟,它一定是挂一漏万的,所以推荐你根据文末列出的资料,做更深入的了解。




01 

设计理念

如果你对张唐的作品有一些了解的话,其实不难发现,他们的“复杂”几乎很少体现在理念层面,而是对体验的创新和对材料工艺的深挖。甚至当你读到张唐阐述理念的文字时,会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错觉,这当然是反话了,不是说它不好,而是相比之下有更加耀眼的东西在吸引你的目光,催促你不要在此逗留。

不过我们还是要耐着性子,先从理念开始说起。设计理念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想通过一处好的公共环境,提升未来居民和其他使用者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近些年风景园林行业对于社区景观的认识和实践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从纯粹对视觉美感、高档气派的追求,逐渐转移到对具体生活的关注和对社区文化的营造。

社区景观是社区文化形成的重要媒介和载体。新建成的社区需要创造尽量多的机会让居民互相认识,让居民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现代社区内部的功能性场地,包括儿童活动场地、老年活动场地、家庭式活动场地等,都能起到这些作用。

道理是这样,可究竟该设计什么风格的社区景观呢?这就不得不关系到项目所在的地域——苏州。

提起苏州,最直接想到的自然是传统园林,现代住宅景观势必要与之有一些呼应。大多数景观都是直接模仿,“搬来”传统的形式、传统的亭台廊榭,填充进景观中。但其实我们都清楚,如今上至社会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下至家庭结构和日常生活习惯都与那个时代完全不同了,那些仿古的设计究竟是真的在传承,还是创新的懒惰呢?我们恐怕要细细甄别。

那么,苏州的传统园林作为地域文化象征,在新的城市居住景观里,能带来什么启发和借鉴呢?

张唐思考发现,如果从更本源的视角来看,传统园林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它们其实都是在模拟各种自然景象,将遥不可及的(心里的或远方的)自然搬到日常生活中来,设计的出发点和灵感来源都是大自然。更进一步思考,园林和建筑发展到现代以后,有一点很显著的差别,那就是建筑的材料、结构日新月异,可园林景观的变化并不大,还是土壤、石材、植物、水这些自然的基本元素,还是要通过这些元素来营造和传递感受。从这一点来说,景观从古至今是有内在传承性的,只不过它比较隐秘,也考验设计师对“传承”概念的理解。

尽管元素变化不大,可随着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我们可以应用这些基本元素的手段变多了;另一方面,我们对自然本身的理解也加深了。古人只能凭借经验直觉模拟山川、河流、湖泊;而如今我们可以理解和认知的自然范畴已经极大地拓展了:从河流到海洋,从山川到冰川,从地貌到地质,从动物到昆虫,从花草到细胞,同时认知的深度也不可同日而语。那为什么“师法自然”还只能是堆假山、造叠水呢?显然各种“自然”都可以“师”,都可以是设计灵感的源泉

捅破了这层认知上的隔膜,古与今的限制也就不存在了,于是设计理应推陈出新,做出新意,满足现代人的居住生活需求

古人造园讲究“咫尺山林”“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通过对自然基本元素的重组,在相对较小的范围里营造出意境深远的感受——“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同理,在“公园里”项目里张唐也想尝试在一个现代的城市环境里,按照现代生活的需求对自然元素进行重组,形成一系列的“自然片段”,希望能依托这些片段,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领略到生活的真谛

抄绘学习(铺装太复杂了,不画了哈哈……)



02 

街角广场

整个公园里项目,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水景,东街角广场是波浪水台,西街角广场是造浪戏水池。

东街角广场是波浪水台

为什么做水景?苏州传统园林中对于水的应用非常普遍,可以说是无水不成园。但出于技术的限制,对于水景的表现往往只能采用静态的水体,如溪流、池塘等。在现代的技术条件下,我们可以做出更有意思的水景,可以和人的关系更密切、更为互动。

选择水景其实是源于非常感性的思考,没有太多道理,当然也可以选择湖石,但这个元素之前在中航樾园的项目中使用过了,这次不妨换另外一个。

在张唐的作品中,这种“无来由”的感性创造非常常见。他们认为,受西方景观教育实践的影响,现代景观设计教育普遍比较重视理性逻辑思维,重视对场地功能等方面的分析、梳理和推导,而相对忽视设计师自身的感受。理性逻辑思维固然重要,对于大尺度的区域城市景观、生态景观来说很有意义,但对于造园这种创造性的工作,仅仅通过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是不可能做好的,必须充分发挥设计师主观的感受力。

感性是很难教的,否则正规景观本科也不至于会用两年的时间教授水彩、速写、造型构成这些培养审美和感受力的课程,还不保证能培养成功,仅仅是带学生入了门。更何况,不少对感性的教育,都奇怪地导向了诗意,仿佛设计没有点诗情画意就拿不上台面。诗的目的是言志、是抒情,但言志抒情却未必需要诗。诗的主人是文人,是他们用以表达个体自我的工具;而现代景观,尤其社区景观,服务的对象是居民、是寻常人,诠释景观的权力属于他们,设计师不过是代他们发声,而不是以文人身份自居。

张唐的感性创造尽管也是从个体出发,但不是诗,它们源于真切的、几乎所有人共通的生活体验,如此也就避免了空洞的自我陶醉

比如下面这两张图片的对比,何其相似,我们既可以说波浪水台的互动水景是艺术的、承载传统园林文化的,同时也可以说是源于生活的。都说艺术源于生活,但在实际的设计中,我们极少能见到将两者完美融合的案例,总会有间离,而张唐经常能找到办法克服它。肯定不会所有项目都是如此,但至少成功率较高。

我忍不住还想多说一句,我单方面觉得这或许是张唐设计的护城河,最核心的能力之一。国内也有不少艺术性很强、创意非常亮眼的景观设计作品,都是学习的范例啦。但在欣赏它们的时候,我分明会有种很强烈的感受,我清醒的知道它们在尽力“表现”创意。

这么说有点抽象,举个例子,这些景观有点像海底捞的服务,很好但稍微刻意了些;而张唐的服务是怎样的呢,有次我去家老字号吃涮肉,刚把肉片拨进锅里,盘子正往下放到一半的时候,路过的服务员顺势接住,收走,整个过程无比丝滑,我们之间连眼神交流都没有。

这就是张唐给我的感受,无论身体的互动还是内心的互动,常常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当看到这处水景时,立刻映照出了自己儿时的记忆,艺术或创意与我不再是分离的了。很可惜我还领悟不到这其中的设计逻辑、设计方法是什么,只能先做些粗浅的描述。

跑题有点远,我们说回到项目,在决定两个商业广场上做可参与性的水景后,就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水景最适合这里。

张唐一直想尝试一个设想,他们曾经在美国东海岸海滨小镇工作和生活过两年,经常在海边闲坐,觉得海边最感人的莫过于连绵不绝的海浪拍打沙滩。在上海定居后发现,虽然上海离海不远,但由于江浙沿海岸并没有优质沙滩,生活在这里的人,与海近在咫尺却无缘可以嬉戏的海滩。

所以他们就想是否可以做一个都市海滩?让城市里无缘真正海滩的人也能有在海滩上的美好体验。苏州更靠近内陆,这种体验应该更加有趣。很幸运,这个设想得到甲方的支持。

波浪水台的侧边缘,是由花岗岩雕刻出随机的等高线,波浪溢过其上,会产生大小不同、前后不一的水花,夸大了海浪的效果。

雕刻花岗岩这项技术在樾园中实践过了,早就驾轻就熟。

池底和雕刻等高线的侧壁,采用的均是森林绿花岗岩,使水面呈现深邃的墨绿色,更加接近海水的效果。

四周树池使用爵士白花岗岩的压顶和贴面,更加衬托了“海水”的清澈。

波浪水池的原理并不复杂,我抄绘了一张简易的施工图,方便向你说明。总体结构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最右是造浪部分,掩埋在树池下方,由一台专业设备提供持续的水浪;

2)中间是水台部分,角度向上倾斜,水浪会在重力和推力两股力量的胶着下,渐渐溢出水台,顺着雕刻有等高线的侧壁流下;

3)左边是埋藏在不远处广场铺装下的泵坑,溢出的水流顺着溢水管流进泵坑,又被重新输送回造浪设备中,如此循环往复。

有一处细节值得着重赞叹一下,我截取了一张大图,在与等高线侧壁交界处,池底的角度突然变陡了一段,抬升了不到10公分。这是为何呢?

因为海水的浪花就是这样形成的。靠近岸边的海底坡度是比较陡的,当波浪到达浅水区时,海浪下方会突然减速,而上方的速度不变(就像刹车时的你,上身会向前倾),于是上方的水流就会跃出水面,形成浪花。

正因为这处细节,所以我们看到的水台的波浪才是下面动图这样“溢出”来的,否则海浪就只可能是缓缓流下,成了普通的叠水景观。

这处细节肯定没啥技术含量,不算绝活儿,但知道就是知道了,不知道也的确很难想到,平时画惯了概念方案的我们,怕是不会那么细心,而这正是张唐所能带给我们的惊喜。

研究完水台,我们再来说说周围的广场区域。原有广场从街道到建筑有大约60cm的高差,台阶沿人行道布置,广场给人很强的领域感,对于城市周边的居民和非建筑使用人群来说,这个广场是一个不方便轻易进入的场所。

在改造的时候,设计团队建议把高差放在建筑前面,将广场的主体部分标高和城市人行道保持一致,同时将街道的铺装和广场的铺装相统一。高差和铺装的两项调整,使广场成为一个更容易进入,也更公共、对周边居民更友好的场所。

只不过,高差调整后带来2个问题:

第一,广场上由于地下车库顶板标高的原因,覆土厚度不足以直接种树;

第二,广场和建筑衔接处的高差如何处理。

设计团队在沿街广场上设置了一系列的抬高种植池,像是漂浮在广场上的小岛,解决了乔木种植问题。

小岛的边缘宽窄不一,形成多变的小空间,与建筑高差的衔接在这些空间的边缘处实现。北侧和中部是台阶,南侧是斜坡,相当于无障碍坡道。

广场铺装部分,靠近水台和种植池的地方,使用福鼎黑烧面花岗岩,其他地方用芝麻灰、芝麻黑、福鼎黑烧面花岗岩以一定规律重复铺设。

另外还有一细节——盲道。说来惭愧,第一眼从总平上看到这条灰线,愣是没反应过来,还以为是铺装的变化……千万不要像我一样把它遗忘了。




03 

西街角广场

西广场部分为新建广场,所以没有高差上的限制。作为未来商业的入口广场,在充分考虑到商业的人流通行需求之外,设置了一个面积约300m2的地面波浪戏水池,在城市广场上创造一个模拟自然海滩的景观元素。

池底是广场铺装的一部分,三种花岗岩混拼,四周以一定的坡度向种植池倾斜,水位最深处约20cm。

“海浪”从隐藏在爵士白种植池侧壁上的出水口受压力涌出,往浅水区扩散,渐远渐弱,然后慢慢退回来,重新开始新一轮涌出、扩散、退回,原理与东街角广场的波浪水台基本一致。和常规戏水池相比,这个戏水池能让人体验到滨海海滩的感觉,有更多的趣味性和更强的参与性。

未来在公园里附近会有一些商业,当有商业活动或者关掉水泵时,这处水池可以变成一个广场,因为只有百分之几很小的坡度,能和周边环境无缝衔接,举办活动、跳广场舞,随便干什么都可以。

其他部分与东街角广场并无太大差异,就不过多赘述了。




04 

儿童乐园

儿童乐园是处临时场地,未来要用于商业,所以设计手法比较简洁,主要采用草坡地形,结合可拆卸再利用的活动器械,营造一个可以展示未来社区生活场景的乐园。

目前国内常见的儿童游乐场多采购成品游乐设施,张唐希望这能有所突破,乐园内部由白色砾石道路划分成一个个有主题的自然片段:树叶滑梯、树叶爬网、花瓣跳跳板、七彩大莲蓬、青虫物语、自然之声迷宫、音乐秋千、大蒲公英灯。这些游乐器械既是雕塑又是可参与的设施。

游乐器械放置的位置,使用塑胶地坪做成枫叶的形状,并与草坡地形完美贴合。

对于孩子来说,自然主题的趣味片段,是一个童话般的小世界,色彩明亮,提倡互动,能引人联想和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愿望。

这些设施当然不全是张唐的原创,但哪怕是学习、转化、完善的工作,也并不是所有设计公司都愿意尝试,要么是直接购买成品,要么是画完图之后把图纸交给施工队去做,设计师不参与真正的制作。但是经常会遇到问题,比如施工队会说这个东西太复杂了,不会做;或者完成的效果差强人意。方案与落地之间的鸿沟正是这样产生的,

张唐很早就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有一个2000平方米的工厂,碰到施工队不会做的时候,他们就自己来,公园里项目的这些设施,很多都是自己做的。




最后想说:

张唐在国内景观界绝对是个非常“另类的”存在,我们常常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独一无二的创造性,仿佛自己只要也足够大胆,就一定能超越他们。可事情显然没那么简单。

前两天我碰巧读到一句话,放到这里正合适——

“任何东西都是一点一点做出来的,没有精确的技术,很难达到那种看上去艺术化、有创造性的东西。”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唐诗宋词之所以那样灿烂,恰恰是由于背后严格的声韵规则限制;经典的交响曲在演奏时,哪怕是有半个音节的失误,都会影响整首曲子的完整性,是没办法蒙混过关的。

张唐创意的背后,同样也是严谨和精确,精确到水台边缘的坡度、铺装的切角、设施的亲自打磨……

这一点也得到了与张唐合作过的甲方的认证。知乎上有一位网名叫“窈慕颜”答主,某甲方的高管,给张唐的评价是“省心”。据她说,许多景观设计公司的第一版施工图,基本都是车祸现场。连续撸三遍,顺利出图的,那还算是良心公司。但,张唐的图纸是最省心的——从方案到施工图,它们的落地性很强。团队也很稳定,不会出现进行中的项目因为换人而增加沟通协调的成本。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精确性该怎么学习训练呢?

我暂时也不清楚,期待你的感悟。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拜了个拜~~


参考资料:
[1]张东,唐子颖.参与性景观一张唐景观实践手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
[2]上海张唐景观设计事务所著.静谧与欢悦 张唐景观Z+TSTUDIO 2009-2018[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12.
[3]张东,唐子颖.设计传递美好——苏州公园里展示区景观设计思考[J].中国园林,2017,33(01):48-54.
[4]https://www.gooood.cn/vanke-the-park-by-z-t-studio.htm
[5]https://wenku.baidu.com/view/cf27801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14.html?fr=income1-wk_app_search_ctr-search

“  管见论之,见仁见智,各取所需  ”

---

低产狡辩声明:由于目前学识有限,为了搞清楚一个话题,通常要查阅很多书籍、论文,力求让自己的“现学现卖”显得稍微“专业”一些,所以更新速度不会太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炎炎and皮蛋趣看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